有沒有想過,為什么人類在社交中總在“熟悉的朋友”和“新鮮陌生人”之間搖擺?為什么有人熱衷結交新朋友,而有人卻更愿意宅在家里?答案可能藏在一只小鼠的“三箱選擇”里!
01 實驗起源:從嚙齒動物到人類心理
大小鼠作為神經(jīng)科學領域的“明星模特”,它們的社交行為與人類存在驚人的相似性。20世紀末,科學家設計出經(jīng)典的三箱社交實驗(Three-Chamber Test),試圖解碼哺乳動物的社交偏好機制。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自閉癥、抑郁癥等病的神經(jīng)基礎,甚至為改善人類社交障礙提供了新思路。

02 實驗揭秘:一場小鼠的“社交冒險”
實驗中,小鼠會被放入一個帶有三個相連隔間的透明箱子(圖1)。隔間設計暗藏玄機:
-
左箱:放著一只陌生小鼠(從未見過的小鼠A)
-
右箱:放著一只熟悉小鼠(實驗對象此前接觸過的小鼠B)
-
中箱:空置(作為安An全緩沖區(qū))
大小鼠三箱社交實驗,XR-XJ117,上海欣軟
實驗流程分三步:
1?? 適應階段
小鼠先被單獨放入中箱,熟悉環(huán)境10分鐘。此時左右兩箱門關閉,確保它不會提前接觸其他小鼠。
2?? 初次相遇
中箱門打開,小鼠可自由探索左箱(陌生小鼠)或右箱(熟悉小鼠)。通過攝像頭記錄和軟件分析統(tǒng)計每只小鼠在每個隔間停留的時間、嗅探次數(shù)、肢體動作(如尾巴擺動、耳朵豎起)等數(shù)據(jù)。
3?? 身份互換挑戰(zhàn)
當小鼠表現(xiàn)出明顯偏好后,實驗人員會將左箱的“陌生小鼠A”換成另一只新陌生小鼠C,而右箱的“熟悉小鼠B”則被移走。此時小鼠需要重新選擇:是留在原來的“An全區(qū)”(右箱已空),還是探索新的陌生人(左箱的小鼠C)?
03 數(shù)據(jù)背后
通過分析小鼠的行為模式,發(fā)現(xiàn)了以下規(guī)律:
-
正常社交偏好:健康小鼠會優(yōu)先探索陌生小鼠C(而非留在空無一人的右箱),表明它們對“新社交機會”有天然興趣。
-
自閉癥模型小鼠:表現(xiàn)出社交僵化,寧愿留在空箱也不愿接觸新小鼠,這與人類自閉癥患者的社交回避行為高度相似。
-
焦慮模型小鼠:可能反復在左右箱間來回踱步,無法做出明確選擇,模擬人類社交焦慮的“決策困難”。
關鍵指標解讀:
04 實驗跨界應用
這項看似簡單的實驗,正在推動多個領域的突破:
-
病模型驗證:通過基因編輯(如敲除Shank3基因)構建自閉癥小鼠模型,實驗結果與臨床患者行為高度吻合。
-
藥篩選平臺:測試新型抗抑郁藥(如伏硫西?。┠芊裥迯托∈蟮纳缃蝗毕?,為臨床用藥提供依據(jù)。
-
人工智能啟發(fā):模仿小鼠的“探索-決策”算法,開發(fā)更智能的社交機器人。
真實案例:
2021年《Nature》的一項研究利用三箱實驗發(fā)現(xiàn),催產(chǎn)素受體基因突變會導致小鼠社交偏好異常,而補充人工催產(chǎn)素可逆轉這一現(xiàn)象,為自閉癥治開辟新方向。
05 參考文獻
-
Nelson, R. J. (2014). Three-chamber social approach test for mice. 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.
-
Yang, M., et al. (2021). Oxytocin receptor mutations impair social preference in mice. Nature Genetics.
-
Feldman Barrett, L., & Simmons, W. K. (2015). Interoceptive predictions in the brain.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.
-
社交行為研究經(jīng)典教材:《Animal Social Behaviour》(Alcock, J.)
如果您也對動物實驗感興趣,歡迎關注和推薦關注微信公眾號:BrainTalks, 知鼠科學,專注于動物神經(jīng)科學與行為學的實驗知識的方法傳播與分享交流,您可以推薦給您身邊的朋友、同學以及老師,我們會定期更新您需要的相關實驗方法的視頻和文章,希望能對大家?guī)韼椭?
對實驗設備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聯(lián)系劉工13262879783
